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杭州师范专科学校的数学科和成立于1984年的计算中心。1958年数学科更名为数学系,1994年计算机系成立;1999年9月,数学系、计算机系和物理系合并,成立了数理与信息科学学院。2000年9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2003年6月,数理与信息科学学院更名数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年3月,数理学院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成立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18年10月,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拆分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此,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院办学层次高,规模齐全,形成了以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交叉融合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下设数学系、应用数学系、计算机系等3个系,以及数学研究所、动力系统和非线性分析研究所、离散数学研究所、现代分析及其应用研究所、网络安全与优化研究所、软件研发中心、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数学交叉科学研究所、机器学习与视觉研究所等9个跨学科跨校企的校级研究机构。学院拥有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教育博士(数学)专业博士点,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领域)、教育硕士(数学)2个专业硕士点,以及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
学院综合实力强,学科与专业建设平台层次高。学院拥有1个省优势特色学科(数学)、1个省重中之重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数学、软件工程),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拥有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与省优势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1个省重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省国际化专业(软件工程),软件工程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认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通过了国家首批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学院拥有1个首批地方高校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图与网络优化),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科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图与网络优化),4个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数学、智能信息处理、离散空间上的几何与分析、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交叉融合)。学院创办了《中学教研(数学)》和《J. Nonlinear Modeling and Analysis》等2个学术期刊,并牵头引进浙江睿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捐资500万共建“浙师大睿达博雅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数学学科获B+、软件工程专业获B-评级。2022年,数学学科全球ESI排名进入前3‰,第86位,目前在上榜的国内高校排名第12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数学学科评级为A-(国内第17-21位段),在美国USNews最新排名第39跻身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全国前10%。2022年泰晤士年度高校学科榜中,软件工程评级为B+,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评级为B。2022年5月,计算机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学院办学条件完备,现有实验用房使用面积3700多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300余万元,为学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构建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人物,省部级高端人才为骨架,省级中青年人才为基石的人才梯队。学院现有教职工180余人,教授61人,副教授4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4人,博士生导师50人,硕士生导师124人。教职工中有捷克科学院与欧洲科学院等四院院士1人,国家高端专家2人,高端外专9人,IEEE Fellow 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数学教指委成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高被引学者7人,洪堡学者2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省杰出青年基金3人,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第一、二层次入选者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人,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人、秘书长1人、委员2人,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领军人才2人、高层次拔尖人才1人、青年优秀人才2人,省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2人。
学院学术成果丰硕,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氛围。近5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SCI论文1039余篇,出版专著与编著8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项、省级及以上课程与教学改革项目34项,其中国家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4项,省基金重大项目1项、杰青项目2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奖1项,省部级教学奖项8项。学院国际化办学成果斐然,形成了本-硕-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美国天普大学、英国伍斯特大学、巴西利亚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了联合培养、交换生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合作;与法国巴黎第7大学、捷克查理斯大学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优秀学生海外研修计划,年均选拔优秀本硕博学生赴捷克、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斯洛文尼亚等国高校开展学术交流60余人;年均主办或承办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类国际、国内会议10余场,年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访问交流达280人次。
学院育人成效显著,为基础教育和社会各界培养输送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学院现有博士后35人,本科生2200余人(含留学生200人),硕士生583人(含留学生40余人),博士生82人(含留学生20人),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服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型与应用型相统一,师范性和国际化相统一的本-硕-博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六十年多来,为基础教育、计算机应用领域、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交叉领域输送了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涌现了以深圳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陈志敏,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的终身教授、长江学者郁国梁,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数学系终身教授江迪华,浙江大学教授、原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涌现出了放弃百万年薪,赴贵州支教,烛照苗乡的名校长,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陈立群;涌现出了一批以杭州二中校长尚可为代表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具有教育情怀的名校校长;也涌现出了一批就职美国硅谷、中国阿里巴巴、华为、恒生电子等名企的技术专家。
学院党建亮点纷呈,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落细“红色根脉强基工程”,立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高质量党的建设两个出发点,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与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党的建设与基层整体智治深度融合、党的建设与精神文化聚力深度融合“三融合”,朝着政治引领强、治理体系好、服务发展优、育人能力足、创业情怀深的“五大建设目标”,实施党建机制创新引领、党建质量提档升级、党建服务精准对接、党建育人合力协同和党建文化凝心聚力“五大工程”,着力打造一体化发展、数智化改革、精准化服务、系统化育人和品牌化精神“五大标杆”。近5年来,数学系教师党支部入选新时代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院党委先后获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第二批“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2022年学院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浙江省“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涌现出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国家奖学金、省“优秀共产党员”、省“担当作为好干部”、省“担当作为好支书”、省政府奖学金、省“万名好党员”、省“教育新闻年度人物”、省“优秀教师”、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教书育人楷模、省“三八红旗手”、省教育系统“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等先锋典型人物,数学教师团队获评“首批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数通古今、信达天下”的院训精神,以严谨求是、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为共同价值追求,实施特色化、高质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理工学科与师范教育综合、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强化学科交叉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师范性的特色,弘扬“大爱、担当、求实”的育人传统,主动服务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发展、服务浙江教师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力争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朝着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理工科学院的目标一路高歌猛进。